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部团结战斗、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它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革命英雄主义,不仅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突破了时空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长征中无数革命烈士和无数动人事件折射出来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进步中的无穷动力。
80年前举世闻名的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大转移。80年后的现在回顾80年前中央红军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这的英雄史诗,应该具有特殊的意义。
1934年10月,因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军事上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在全党的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里程碑,46年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遵义会议是这样说的:“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在四川懋功达维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并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率领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1935年12月,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1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中央红军路上行军一共368天,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据美国知名记者斯诺统计:“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18天用在夜晚行军上……中央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座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转战于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宁、陕共12个省;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非常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中央红军的长征艰难跋涉二万五千里,相当于横跨美国本土两次有余。红军长征的路线地图被知名作家魏巍比喻为“地球上的红飘带”,并撰写了同名的长篇报告文学。“长征的英雄事迹,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也震惊了世界。”
长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壮烈、惊心动魄,也可以说是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红军长征不久,其它分散的各个根据地,也都大部分丧失,长征的严酷现实,统一了人们的认识,成为强有力人。与开始长征前的中央形成强烈的对比。
80年前率领衣衫褴褛的余部抵达陕北后,形势出乎意料地好转。长征的艰苦,锻炼出了人们的纪律性和献身精神,长征中多数人牺牲了,少数人活下来。幸存的人意识到那么多的人已经捐躯而自己还留在人世,这就使他们所肩负的革命使命具有神圣的性质。中央红军8万人中先期只有大约7000人走完了征途。但不能仅仅从数字上看问题,人牺牲了,忠于事业、忠于信仰的献身精神不死。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白洋,这是他第1次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美国知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惊呼这是前所未闻的神话。
红军长征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靠的是一种无比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对中国革命胜利,对共产主义的理想的追求。我们的红军战士懂得他们是为着解放人民而战、为着解放我们的民族而战、为着正义事业而战,也就是为着一个共同的崇高的理想而战!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高度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虽然结束80年了,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革命风范的结晶,是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升华。
长征精神有哪些深刻内涵呢?我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创新精神
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典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项原则在长征中得以充分体现。如果说,长征之前,红军遭受惨败;长征本身,红军出于无奈;尤其长征之初,红军面临毁灭之险,这些都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结果,那么,后来红军摆脱险境,争得主动,获得生存,赢得胜利,则是以为代表的中央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结果。纵观整个长征的全过程:放弃湘西,转向贵州;取销博古、李德的错误,确认的正确路线;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舍弃川西,北上陕甘;智取娄山关,突破腊子口……。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套战略战术的实施,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与实事求是精神息息相关。长征中培育出来的实事求是精神,在现在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它要求我们在现在: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求真务实,力戒空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救国救民,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无论是拿破仑从莫斯科的大撤退,还是色诺芬率领一万名陷入困境的希腊雇佣军撤出波斯,其面临的艰险、蒙受的牺牲、创造的业绩,都无法与中国的长征相提并论。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临的是:波涛汹涌的江河,巍然耸立的雪山,茫茫无际的草地,更有数倍于我的国民党的堵军、追兵和狂轰滥炸的飞机。这就叫“敌军围困万千重”。红军战士忍受了酷暑严寒、干渴饥饿,涉沼泽,眠雪野,食草根,翻越18座高山,渡过24条江河,终于苦战杀出了一条生路。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长征中锤炼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在现在依然魅力无穷。它激励我们:迎难而上,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三、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
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患难与共精神的史诗。长征是严峻的生死考验,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红军将士的头顶上。就是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中,红军将士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的斗争,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数十万红军将士献出了自己的血肉之躯,他们那种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无私奉献、患难与共精神永不泯灭。长征路上,红军与各族人民团结战斗,共同对敌。红军时时处处关心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沿途群众为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收集情报、救护伤员、提供兵源。军民团结如一人,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御敌长城。长征中凝聚而成的无私奉献、患难与共的精神,在现在依然启示人们: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红军将士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昭示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干部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以服从集体利益、整体利益。
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
长征是一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现了许多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事迹。表现在红军将士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行为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例如,面对坚持分裂党中央的张国焘,旗帜鲜明地说:中央的决议我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反对。真是意志坚如铁,立场如磐石。后来在总结与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的经验时深刻的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其次表现在各路红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上。有的部队为了主力红军的安全,不惜牺牲局部利益,孤军奋战,直到战斗到只有1人。行军途中,把战马让给伤病员骑,自己则踏着泥泞道路艰难前进;长征中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现在依然光照前程,它引导我们团结协作,共同发展;齐头并进,共奔小康。
红军长征又是一次思想解放。它既打破了地域上的隔绝状态,又解除了人们心理上的桎梏,使人们的思想从古老的、狭隘的乡土观念解放出来,在人们面前展现出国土之辽阔,揭示出民族精神遗产之博大。这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所固有的,具有强大凝聚力、鼓舞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魂。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抗日英雄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 日羞”,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红军长征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特别是经过长征考验所保留下来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们,是民族的精华,被鲁迅称为“民族的脊梁”,就是他们改变了未来中国的命运,他们在14年后,就取得了全国的胜利,许多将领成为天安门城楼上的开国元勋,这样长征在性质上由走投无路的撤退,变成走向胜利的序幕。红军长征简直就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它好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们党的“瑞金时期”和“延安时期”。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树立在了我们民族复兴的史册中,它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赴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80年后的现在,我们深切悼念英勇献身的先烈,深情缅怀他们的光辉业绩,颂扬、震撼世界的长征精神。在这场战斗中,红军承受了巨大的牺牲,经历磨难到达陕北的红军战士,成为珍贵的革命火种,燃亮了中国的西北部,燃遍了全中国长征结束了,但它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长征精神,
现在,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成为人类共有的巨大精神财富。红军长征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称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名扬世界的作品《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把长征誉为“军事史上的伟大业绩之一”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74岁时,胸腔带着心脏起搏器,不辞艰辛跋涉,从江西到延安,沿着长征路线走了一遍。1995年出版了他的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在中文版序言写到: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极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源头,而延安精神也是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历史就是以沉重的脚步向前迈进。历史的时针是艰难与曲折、崎岖与坎坷的“合金”,拨动沉重的历史时针无疑是一曲壮美的歌,是一支摄魂的曲。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是我们民族、是我们党、是我们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永远地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无怨无悔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长征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代表和象征。80年来,伟大的长征精神鼓舞了几代中国人,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民族,更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长征精神,以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大业,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进入21世纪现在,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如果说当年红军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则是围绕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形象,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我们的红军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他们的骨头无疑是坚硬的。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们的性格无疑是宝贵的。在实现“中国梦”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需要这种铮铮铁骨的精神,同样需要这种用黄河,用泰山塑造起来的民族性格、民族精魂!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每个中国人都具备长征的铁骨精魂时,我们的,我们的民族,就会以更新、更美的形象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并以此告慰长征路上那数十万不屈的英魂!